农业供给侧改革之下 粮价会重演暴涨走势吗?

来源:浙江省粮食局商务网

时间:

  2016年是供给侧改革元年,在过剩产能行业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以黑色系为主的大宗商品价格出现了迅猛的上涨。当下,农业供给侧改革又被热烈讨论,那价格暴涨的故事会否在农业供给侧改革中重演?

  国君固收覃汉/尹睿哲在报告中称,17年农业供给侧改革大概率不会像工业供给侧改革一样带来显著的价格冲击。

  报告称,有三个标志性时点以及相应的官方说法,对于理解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重大意义:

  ① 2015年底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次提出:是供给侧改革的在农业方面的体现。

  ② 2016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农业供给侧改革被“高顺位”提及。

  ③ 2016年底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要强调“底线思维”。

  覃汉等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整体供给侧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思路一脉相承。近期被资本市场热炒来源于年底经济工作会议上被“高顺位”提及。但是他们认为,中央也给出了比较明确的信号,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促进农民的收入水平提升。改革不是为了破坏,所以在推进过程中,“底线思维”仍然重要,推进节奏稳中求进。

  报告分析道:

  供给侧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农业供给侧改革更是如此。短期内,由于涉及保障粮食安全和稳定农民收入等考虑,推进节奏不会过猛。长期看,土地制度改革等核心内容更是涉及错综复杂的利益和制度。所以,农业供给侧改革必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是我们也应看到,供给侧改革作为本届领导核心在经济方面的最重要思想,不可低估其推进的决心和长远的影响。

  报告提出,改革重点方向玉米的价格难以大幅上涨。

  玉米产量下降但供给仍然过剩,库存压力大但大规模抛储可能性小。在16年取消玉米临储政策后,玉米价格已经显著下降,产量也较2015年下降。但玉米库存仍然较高,以年末的库存/消费衡量,库存量仍可以满足1年半的消费需求,而玉米的保存时间约为3年。同时2016年减产之后,玉米产量仍然大于消费量,库存的压力仍然较大。但是,由于农业推进供给侧稳中求进的基调,大规模抛储的可能性不大。

  玉米消费整体稳定,乙醇加工的需求难以显著扩大。玉米消费一直处于较为稳定的状态。在库存压力下,有人寄望于推广乙醇加工来扩大需求、降低库存。但这一希望恐难实现,其痛点在于,虽然乙醇加工对于玉米消耗量大,创造需求效果好。但如果贸然扩大推广,未来当玉米种植面积减小,库存降低,而乙醇加工的产能提升,势必将挤占玉米的生活消费和饲料需求,造成新的粮食不安全问题。

  虽然玉米很有可能是17年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发力点,但综合供需两方面的因素,需求相对平稳,减产利好玉米价格,但由于总体产能过剩和高库存,在新的“收购+补贴”政策下,玉米价格不存在大幅上行的基础,玉米价格明年难以出现类似16年黑色系的暴涨。同时在目前价格上,进口价格对于现货价有支撑;经过16年的下跌,玉米价格已处于一个较低的位置,进一步下行的空间较小。

  因此,覃汉等认为,从17年来看,农业供给侧改革大概率不会像带来工业供给侧改革一样带来显著的价格冲击。首先,农业由农户分散化经营,行政性的减产难以达到效果,只能通过价格信号和预期引导。其次,农业领域有国家储备这一平抑价格波动的机制。最后,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仍要保障农民增收和粮食安全,这一切都要落脚在保证主要的农产品价格不出现剧烈的价格波动。